7度(6层)砌体技术措施 |
大邑煤矿安置房结构技术措施(七度六层)(结合《砌体规范》、《抗震规范08版》、《西南03G601》和以前工程项目的经验等)一、主要概况1、建筑概况普通砖砌体:层数不多余7层,高度不大于21m(240mm墙体);室内外高差大于0.6m是高度可适当增加,但不得大于1m;乙类建筑应降低3m,层数相应减少一层;医院、教学楼等横墙较少(横墙较少指单层开间4.2m以上的房屋面积占该层总面积40%以上)多层砌体应降低3m,层数相应减少一层,各层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减少一层。(K7.12)底层层高不得超过3.6m,采用约束砌体等加强措施后不得超过3.9m。(K7.13)高宽比不得大于2.5。(单面走廊房屋的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;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时,其高宽比宜适当减小。)(K7.14)2、结构概况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三组,II类场地,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.10g。二、构造柱(七度6层)(混凝土C25)1、构造柱的设置要求 (K7.3.1)1、外墙四角,楼电梯间的四角及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,外墙四角和对应的转角。2、错层部位横墙与外墙交接处,大房间外墙交接处,较大洞口两侧(根据西南G一般指洞口大于2.1m,大房间指开间大于4.2m).3、隔开间横墙(轴线)与外墙的交接处,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。4、内墙(轴线)与外墙交接处,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。2、多层普通砖(多孔砖)房屋的构造柱应符合下列要求(K7.3.2)1.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240mm×180mm,纵向钢筋不宜小于4φ12,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,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;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。2.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,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,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。3.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,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,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。4.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,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,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。5.房屋高度及层数接近限值时,纵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尚应符合下列要求:(1)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;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(2)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.9m时,应另设加强措施。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.2m。三、圈梁1、圈梁的设置(K7.3.3-4)外墙和内纵墙:屋盖处和每层楼盖处内横墙:同上,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;楼该处间距不应大于15m;构造柱对应部位。2、圈梁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: (混凝土C25)(Q7.1.5)2.1圈梁宜连续地设在同一水平面上,并形成封闭状;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,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。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到中垂直间距的二倍,且不得小于1m;2.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;2.3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宽度宜与墙厚相同,当墙厚h≥240mm时,其宽度不宜小于2h3。圈梁高度不应小于120mm(一般我们采用150mm),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φ10(一般我们采用4φ12),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按受拉钢筋考虑,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。按抗规3.3.4条3款要求增设的基础圈梁,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,配筋不少于4φ12。2.4圈梁兼作过梁时,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用量另行增配。四、墙1、墙布置 (Q4.2)1.1此项目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屋盖和钢筋混凝土楼盖,其横墙间距小于32米,则静力计算采用刚性方案。1.2房屋的横墙应符合下列要求:(1)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不应大于15m;(2)横墙中开有洞口时,洞口的水平截面面积不应超过横墙截面面积的50%; (3)横墙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; (4)房屋的横墙长度不宜小于H2(H为横墙总高度)。1.3在砌体中留槽洞及埋设管道时,应遵守下列规定:(Q6.2.14)(1)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、独立柱内埋设管线; (2)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、开凿沟槽,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。1.4、房屋局部尺寸限制(m) (K7.1.6)部 位6度7度8度9度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1.01.01.21.5承重墙尽端至门窗洞口的最小距离1.01.01.21.5非承重墙尽端至门窗洞口的最小距离1.01.01.01.0内墙阳角至门窗洞口的最小距离1.01.01.52.0无锚固女儿墙(非出入口)的最大高度0.50.50.50.02、墙体材料要求 (Q6.2.1、Q6.2.2)烧结普通砖和烧结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,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。(一般地面以下为水泥砂浆,地面以上为混合砂浆,此条在总说明里面统一注明。)构造柱、圈梁等构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0,一般采用C25.(西南03G601.P3)。五、梁 1、纵筋(设通长筋,采用二级钢)2、箍筋:箍筋采用直径φ8。最小配箍150宽梁φ6@200-0.33;200宽梁φ6@150-0.44;梁高≤300,箍筋间距150。3、跨度大于6m的屋架和跨度大于4.8m的梁,应在支承处砌体上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垫块;当墙中设有圈梁时,垫块与圈梁宜浇成整体。(Q6.2.4) 4、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对240mm厚的砖墙为6m,对180mm厚的砖墙为4.8m数值时,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,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。(Q6.2.5)六、板(混凝土等级,C25),采用偶数冷扎带肋钢筋(φ8、φ10)。1、板最小配筋率为0.2。2、构造钢筋温度筋φ6@150~200,配筋率0.1%。100~130mm板:φ6@200;140~180mm板:φ6@150。分布筋:100~120mmφ6@150;130~150mmφ7@170。(配筋率0.15%)受力筋面积大于731mm2时,验算分布筋为受力钢筋面积的15%。3、其他构造措施双向板板厚取板跨135。异形板设加强带及抗裂附加筋。七、楼梯间布置:(K7.3.8)1、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。2、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常钢筋:7~9度时其他各层楼梯件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者楼层的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现浇带或配筋砖带.(由于这是08版的新规范,在楼梯大样图中务必交待清楚。)3、突出屋顶的楼梯、电梯间的构造柱伸到顶部,并与顶部的圈梁连接,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常拉结钢筋。八、加强措施(K7.3.14)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、多孔砖住宅楼的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限值,应采取下列加强措施:1、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.6m。2、统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不宜超过横墙总数的13,且连续错位不宜多余两道;错位的墙体交接处应增设构造柱,且楼、屋面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。3、横墙和内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1.5m;外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2.1m或开间尺寸的一半;且内外墙上洞口位置不应影响内外纵墙与横墙的整体连接。4、所有纵横墙均应在楼、屋盖标高处设置加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: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150mm,上下纵筋各不小于3φ10,箍筋不小于φ6,间距不大于300mm。5、所有纵横墙交接处及横墙的中部,均应增设满足下列要求的构造柱:在横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层高,在纵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4.2m,最小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X240mm,配筋宜符合下表要求:位置纵向钢筋箍筋最大配筋率(%)最小配筋率(%)最小直径(mm)加密区范围(mm)加密区间距(mm)最小直径(mm)角柱1.80.814全高1006边柱14上端700下端500中柱1.40.6126、统一结构单元的楼、屋面板应设置在同一标高处。7、房屋底层和顶层的阳台高处,宜设置沿纵横墙通长的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;其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,宽度不小于240mm,纵向钢筋不小于3φ6。
|